杜甫的叔叔为什么要与唐太宗的外孙同归于尽?

武则天圣历年间,在一个名为吉州的地方发生了一桩命案,而酿成这桩命案的男主角不是别人,正是盛唐有着诗圣之称的杜甫的叔父杜并。


此事还得从杜甫的爷爷杜审言被贬为吉州司户参军开始说起。杜审言虽然文学造诣颇高,但因为恃才傲物的性格不太讨喜,所以一生仕途不顺,圣历二年时被贬到了吉州。动身赴任的时候,他带上了十三岁的次子杜并。


本来这只是朝廷中再正常不过的一次职位调动,但是到了吉州后,杜审言眉头一皱,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原来吉州的司马周季重与员外司户郭若讷,对新官上任的杜审言是横挑鼻子竖挑眼,各种不配合工作也就罢了,居然还故意捏造罪名,导致杜审言不仅被关进牢里,甚至被判了择日问斩。


作为罪魁祸首的周季童看到自己的眼中钉就要含冤而死了,高兴地忘乎所以,飘飘然之际竟在家里办起了酒宴。结果就在他喝得兴致正酣时,忽然窜出来一名少年,从怀里抽出一把锋利的刀,给了他致命一击。


尽管这个行刺的少年很快就被周家的下人擒住并杀了,可周季童自己也伤得不轻。


被砍得还剩最后一口气的周季童,一下子认出了这是杜审言的儿子杜并,不由得追悔莫及:“我不知道杜审言原来还有个这么有气性的儿子,都是郭若讷误我啊!”然而此时悔之晚矣,就为了诋毁杜审言,周季童连自己的一条命都赔上了。


而少年杜并以命抵命,为父报仇的这份孝心与壮举,很快在坊间流传开来。


因文采出众而被誉为“燕许大手笔”之一的苏颋备受感动,亲自执笔为杜并撰写了墓志。与“初唐四杰”齐名的刘允济,也随即慷慨地为杜并写下了祭文。就连武则天在听闻杜家父子的遭遇后,也亲自召见了杜审言,不仅提拔他为著作佐郎,还给予他丰厚的赏赐。至于被杜并杀死的周季童,无论是武则天还是朝廷官员,却是连象征性的怜悯之情都懒得表示


整个案子说起来并不复杂,相信各位看客在了解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后,也只会觉得善恶到头终有报,杜并手刃仇人的举动实在是大快人心。但如果时光倒流回到三十年前,在了解到武则天与周季童家族之间的渊源后,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武则天对死于非命的周季童表现得如此漠视,背后还有着更多值得令人玩味的地方。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就得从周季童的生母临川公主李孟姜开始说起了。


临川公主是唐太宗与韦贵妃的长女,在唐太宗所有女儿中排行第十一。别看临川有个公主的头衔,就以为她从小是在蜜罐子里泡大的,事实上临川公主的人生跟她的生母韦贵妃一样,都是表面上看似风光,实则一生都过得十分憋屈与苦闷


也不说唐太宗在心里面能对临川公主有几分真心实意的疼爱这种虚无缥缈的了,我们实在点,就看物质上的:


比起同年出生的其他公主,临川晚了整整13年才得到自己的公主封号;

唐太宗每次外出巡幸或去九成宫避暑,从来不会带上这个女儿;

临川公主都快20岁了,正好碰上文成公主和亲吐蕃,这才有机会嫁了出去;

临川公主的驸马周道务,论家世,是所有驸马中最差的;

临川公主出嫁后正巧遇上唐太宗册封李治为太子,这才沾光有了350户实封;

更可悲的是,父亲唐太宗还活着,临川就不得不跟着驸马一起远离京城,在边疆军营里日夜操劳。


正因为临川从小到大都没从父亲那里得到多少关爱,在所有姐妹中封得最迟、嫁得最差,所以临川本人也很清楚,自己在唐太宗心中几乎毫无地位可言,在朝中更没有多少存在感——唐高宗登基后进封各位姐妹为长公主,其他公主都如期收到了诏书,唯独临川因为常年不在京城,送诏书的官员对她没什么印象,结果漏发了她那份诏书。


在这种常年累月的冷落之下,临川公主从小就知道要充分发挥自己能文能写的特长,抓住有利的时机及时撰表上颂,好好奉承一下能够主宰她命运的上位者们


所以贞观六年唐太宗前往九成宫避暑时,没资格一同前去的临川就想办法用上表的方式向父亲请安,以试图提醒父亲,和自己同一年出生的姐妹都已经封公主了,而她到现在都还没有公主封号。然而遗憾的是,临川最后并没有如愿以偿,因为一直没怎么在意过这个女儿的唐太宗,在看到上表后,也不过是突然发现这个女儿的书法还是有点可取之处的,于是赏了可以教导她的女师和“孟姜”这个字给她。


这点恩惠不痛不痒,更不是临川真正想要的,但除了强颜欢笑地跪下来谢恩之外,临川又能怎么办呢?


等到唐高宗年间,跟着驸马周道务远在3589里之外的营州劳作的临川,为了那封迟迟没有收到的册封长公主诏书,也为了能够回长安调养一下日渐严重的风疾这个家族病,不得不模仿当年上表唐太宗的举动,小心翼翼地撰写了一篇《孝德颂》献给唐高宗。


对于这种毫不掩饰的拍马屁之举,唐高宗淡定地表示了嘉许,然后给了点实际的好处——当然不是让临川从遥远的边疆回到京城,而是在临川苦苦期盼了19年后,总章二年的时候,再次让官员下发了一封册封长公主的诏书给这位远在边疆的公主。


在收到了这封梦寐以求的长公主诏书后,按理来说临川的心情应该是十分激动的,然而这封诏书上有四个字深深刺痛了她的心,那就是“封并如故”。


想想别的公主进封长公主时,从50户到300户,多少不等都加了点实封,最夸张的是唐高宗的同母妹妹新城长公主,加了500户,唯独临川加了0户。也就是说临川身为长公主,却还是领着和当公主时一模一样的工资。


所幸在这之后没过多久,武后的母亲荣国夫人病逝,临川显然觉得机会又来了,于是打起精神,提笔上表献给武后。


据说临川的这篇文章写得那叫一个文采斐然,武后读了也是心有戚戚焉,亲自属文与她相和,还做成册子赏给临川。乍一看,临川这一次似乎做得非常成功,可谓是深得武后的心意,妯娌之间的关系俨然越发融洽起来。


然而此时已经年近60且患有风疾的临川,在得到武后的赞许后,之前得跟着驸马周道务在边关辛劳,现在还是照旧在边关辛劳;之前不能安享儿孙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现在依旧常年见不到自己的亲生儿女;之前身为长公主本该涨一涨的工资,现在仍旧是雪地里照脸——没影。


尽管临川公主可以说是一次又一次卖力地撰文上表,各种挖空了心思奉承讨好唐太宗、唐高宗、武后这些上位者,然而从临川最后实际得到的待遇来看,显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更让闻者伤心听者流泪的是,好不容易熬到驸马周道务回京叙职了,临川却因为风疾加重,在回京的半路上病倒了。而周道务身为一个男人,自然以公务为重,不可能经常守在妻子身边。所以病困幽州的临川,只能偶尔看到庶出的长子与自己亲生的儿子周季童前来探望自己。


就这么苦苦煎熬了3年,临川最终客死在距离长安2520里之远的异乡。虽然在后人看来着实凄凉了些,不过对于临川本人而言,这或许也是帮她从从来就没有顺遂过的人生中解脱出来了吧!


只不过临川自己是解脱了,但她的独生子周季童却还要继续在临朝称制的武则天手下讨生活,结果谁曾想,就碰上了这么一出意外。更悲剧的是,明明被杀的是周季童,反而是杀人凶手得到了世人的一致称赞与怜悯,杀人凶手的父亲更是从此步步高升。


作为一个现代人,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到临川公主一辈子吃了这么多苦头,就为了费尽心机讨好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结果到头来连唯一的亲生儿子都保不住——周季童死于非命不说,还名誉扫地,这下场也未免太过凄惨了些。


然而现代人同情归同情,却别忘了那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社会,尤其是对于当时的皇帝来说,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所以无论臣子们再怎么拍马逢迎自己,在皇帝看来这都是再理所当然不过的。皇帝一个高兴,由此额外赏赐你了,那是你的福分;如果依旧对你公事公办,那也是你的本分。


也正因为如此,哪怕临川公主煞费苦心地用自己的文采奉承讨好了武则天,但武则天并没有义务一定要投桃报李,更没有必要将临川公主的逢迎之举一直记在心上。所以周季童被杀一案中,武则天没有念及当年临川公主对自己的百般讨好之情,反而对周季童表现得没有任何偏颇,甚至可以说是冷漠以对,也实属常理。


更何况周季童陷害杜审言,想要置他于死地的卑劣举动,性质可以说是十分的恶劣,这就无怪乎苏颋为什么要亲自为杜并撰写墓志了。


而苏颋也无愧于“燕许大手笔”的称号,整篇墓志文采洋溢,处处可见他对杜并敢于反抗诬陷,甚至甘愿以命抵命,就为了手刃仇人的刚烈气节的赞许之情,在墓志中特意连用了李暠与甘宁这两个报仇不成功的典故,以表明是杜并用自己赤诚一片的孝心感动了天上的神明,这才得以大仇得报。


也正是多亏了苏颋与刘允济两位大家的赞颂,杜并的事迹很快传遍了整个东都洛阳,也传到了武则天的耳里,于是就有了武则天特意召见杜审言并赐予他官职的下文。


根据史书记载,武则天在召见杜审言的时候还特意问了一句:“卿欢喜否?”杜审言为表示自己的欢喜与谢恩之情,当场做了一首《欢喜诗》,武则天见之大悦,又是各种赏赐。


只不过与杜家欢天喜地的氛围截然相反的是,周季童作为被杀的那个受害者反而如同过街老鼠般无人问津。


正所谓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整件事情说起来也是周季童咎由自取,如果不是他恶意诬陷杜审言在先,自己又怎会落得如此身败名裂的下场呢?



评论
热度(17)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ophaleya | Powered by LOFTER